乌克兰畜牧业发展特点及现状
一、乌克兰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草地面积广阔、草地生产力水平较高、利用合理
乌克兰占有土地资源广阔、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等绝对优势,草地生态保护较好,草地生产力水平较高。乌克兰维尼察省土地面积260万公顷,其中农业用地面积约200万公顷,纯草地和林间草地面积为80万公顷。
乌克兰禾本科人工草地鲜草平均每公顷产量为50-60吨,三叶草、苜蓿等豆科牧草的产量为每公顷25-27吨。从草地管理情况看,虽然人工和天然草地生产力较高,植被较好,但家畜的饲养方式仍然以舍饲为主。圣彼得堡的草地专家介绍说,圣彼得堡的草地基本载畜量控制在每公顷草地养1头牛。草地的沙化、退化情况只在极个别小部分地区存在。主要草地类型为欧亚大陆草地、林间草地。
国家在草地管理建设上采取的基本技术措施综合起来主要是7个方面:
1、加强草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2、草地生产机械化;
3、对草地实施灌溉、施肥、围栏、补播、更新等;
4、栽培高产饲料作物;
5、利用遗传工程技术,进行优良牧草种子的育种和种子繁殖;
6、加强牧草的调制与加工贮藏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7、应用3S技术(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对草地资源进行监测。
(二)畜牧业生产历史悠久、基础雄厚、技术先进
早在17世纪,乌克兰南部的兰赫尔松州就建立了命名为阿斯尼亚的国家级禁猎区,区内设有饲养繁殖绵羊和白种猪等动物的实验园。1910年国家正式批准建立了家畜繁殖实验农场。著名的乌克兰白猪和阿斯卡尼亚细毛羊就诞生在此地,并被世界各国引进。
(三)配合饲料生产规模和需求量大
以乌克兰为例,该国的配合饲料生产成绩卓著。从参观饲料研究所的实验室中提供的材料看,乌克兰是前苏联时期最重要的复合饲料生产基地,当时在乌克兰境内共有配合饲料生产企业500余家,年生产能力在1000万吨左右。近年来,乌克兰的配合饲料生产量继续不断增加,家禽配合饲料占整个配合饲料市场份额的1半以上。因此,随着近年来乌克兰的家禽饲养方式由国家独立初期的散养方式向大规模圈养方式的转变,使得家禽数量逐年增加,从而加大了对配合饲料的需求,导致对配合饲料领域投资的增加,产量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随着乌克兰规模较大的饲料生产企业私有化的开展,也使得该国去年猪饲料的生产也出现迅猛增长的势头。椐研究所的材料介绍,乌克兰2004年猪饲料的产量预计达到32%的大幅度增长。
乌克兰直接从国外进口的配合饲料成品较少,主要进口添加剂饲料,其进口数量 较为恒定,进口的主要添加剂仍然是禽类饲料用维生素,其进口数量占配合饲料添加剂进口总额的85%。
(四)畜产品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根据乌克兰国家统计局数字:1991年-2003年,牛和禽肉生产量减少3800万吨,牛奶产量下降1.8亿吨,蛋产量减少4.8亿只。根据乌克兰农科院饲料研究所所长彼特里琴科对其畜产品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在不断减少,乌克兰只有30%左右的人居住在农村或小城市,加之国家经济转轨、人才外流、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后劲不足等多方面原因所致。由于畜产品生产量不足,导致畜产品价格上涨,畜产品的人均消费量倒退了25-30年。
二、乌克兰草地畜牧业发展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一)在草地管理、饲草饲料的生产、加工、储藏方面
乌克兰的高蛋白和具有改良土壤团粒结构的牧草和饲料作物种类较多,可以考虑引进少量种子进行区域试验,视效果情况进行大面积推广。比如乌克兰饲料研究所选育的维尼察苜蓿、多年生黑麦草、意大利羊草、红(白)三叶草等。借助俄、乌两国在草地研究方面的科研成果和成熟技术,用于我国的环境保护、国土绿化、水土保持、防沙治沙、畜牧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此外,也可考虑对我省的优良牧草种子向俄、乌两国推销的可能性。
(二)在肉牛、奶牛、猪、羊的饲养方面
乌克兰国家技术成熟,有培育多年的优良品种,还有自然条件、运输方便、价位低等优势。仅从奶牛一方面讲,乌克兰奶牛的品质、牛奶质量、机械化生产的总体水平,远高于我省的总体水平。尤其奶牛品种的选育方面,由于历史以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奶牛平均生产力水平较高,奶制品在中欧、西欧和部分美洲国家的市场上具有一定份额。
(三)鉴于乌克兰国家畜产品供需紧张、劳动力缺乏而资源丰富、畜产品进入欧洲市场较为方便的情况,对我省有一定实力的畜牧生产企业可以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在两国选择适宜地点投资建立畜牧养殖场。